此次,董守业率领大军出发,快速前进,大军一路往冢领山而走。
到达冢领山之后,将步兵、骑兵分开。
步兵在长安城以东的冢领山东南侧的雒水源头附近登船,之前在完成西迁长安之时,也曾让一部分人,从洛阳登船,从雒水逆流而上到达长安,所以在雒水的源头附近存放了不少的船只备用。
董守业此次率军支援洛阳,正好用得上。
要说起来,走水路比走陆路要快,正常船只每小时走个二十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是冬季,刮得是西北风,从雒水源头登船正好是顺流而下,省时省力,船只的速度估计能达到每小时三十里的样子。
而且相对于走陆路来讲,陆路需要士兵步行,必然是有所疲惫,损耗士兵的体力,而坐船则没有了这方面的担忧,还可以为这些士兵保存充沛的体力,不会让原来的援军变成一只疲惫之师。从长安到洛阳约莫八百里左右的路程,走水路会沿着河流的曲折绕一点弯子,总路程便以一千二百里来计算,船只每小时行驶二十五里路,一天行驶八个小时,最多也就是六天就可以到达洛阳了,若是日夜兼程,拼了命的赶,那时间可以缩减到三四天的样子。
一路走洛南、卢氏、宜阳等地获得部分补给,然后便可到达洛阳,到达洛阳之时恐怕随军携带的粮草补给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损失。
骑兵方面,在到达冢领山之后,便与步卒分开,一路疾行,然后走上雒、经商县,出武关,然后在弘农与南阳交界的地方秘密行军,翻越伏牛山,然后一路向东,到达新城或者梁县附近潜伏起来。
部队出发,轻装简从,只带五日干粮。
骑兵正常每日的行军速度应该在一百二十里到三百里之间,当然也有很多人说骑兵的行军速度可以达到四五十公里每小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这里个人觉得那是单人单骑的行军速度,或者是在驿站等配合下完成的应该算是个案,不能算作骑兵的规模部队的行军速度,这里不做赘言讨论,感兴趣的可以问一下度娘。
曹操的麾下大将夏侯渊就是急行军中的高手,号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不过翻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夏侯渊这个神行到底是步兵还是骑兵,不过按照曹操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步兵居多,以此而推知,骑兵的行军速度肯定要比步兵高,所以骑兵的行军速度定义为每日一百二十里到三百里之间,不过要是行军速度超过每日三百里,那即使是到了战场,估计也都累得跟死狗似的,没什么战斗力了。
董守业领着这西凉骑兵每日行军二百里,每小时也就是二十五里到三十里之间的样子。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限制骑兵速度的是骑手的身体,长时间的骑行人的身体很难支撑,马的耐力也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没有骑手的疲劳对行军速度的限制大。所以,骑行一段时间,骑手肯定需要休息,马匹也可以跟着休息,骑手与坐骑都可以恢复体力。
董守业带着部队如此行军,基本上离夏侯渊那样的急行军也不远了,不过这半年来的训练成果也是显著的,部队中的大部分人员经过每日行军二百里之后,仍旧能有战斗力,不过不是巅峰状态,估计能有巅峰状态战斗力五成的样子,总体来说,董守业对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总算没有枉费董守业的一番心血。
为了检验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董守业又将一万骑兵又分为二部,一部分就是已经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二千湟中义从,董守业亲自率领,翻山越岭,疾驰而行,看看是否能达到长途奔袭的效果。这两千骑兵皆是一人双马,轻装简行,所带粮草只能够这四千多匹马和二千多人十余日所用,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这四千多匹马只有一半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也就是说作为这二千湟中义从替换的马还没有完全列装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于是在行军的途中这些湟中义从七成的时间骑在列装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马匹上,剩下三成的时间则在没有列装新装备的马匹上。一人双马,一匹骑乘,一匹放置粮草一起战斗物资,保证战斗或者行军可以持续进行,战斗力可以持续保持。
而且在董守业的计划中,这二千多湟中义从在沿途的县城也必须获得补给,董守业甚至做好了以战养战,劫掠已经被袁术实际控制的小县城获得补给的准备。
目前,董卓与袁术处于敌对状态,袁术所实际控制的县城对于董守业来说跟所谓的敌占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劫掠敌占区的县城获得粮草补给对于董守业来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只要不要像日本鬼子那样烧杀抢掠就好了。
董守业麾下的将领也有人觉得董守业的做法略显冒险,要知道轻兵独行是兵家大忌。董守业却以其他理由推辞过去,在董守业看来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足以使麾下的二千湟中义从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而且即便是发生意外,跟在其身后的八千骑兵也能快速跟上,立刻支援自己。
其实现在的董守业巴不得能在行军的过程中遇上对方的小股部队,那样正好拿这些小股部队练练手,检验麾下部队的战斗力。至于袁术、孙坚的大股部队,是不太可能出现在董守业的行军途中的,因为董守业 -->>
第十一章 步骑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