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有缘再见

成本将会给各个供应链系统上的企业带来实际收益。

  冀省是钢铁大省,豫省也不差,两个省的重工业系统都很发达,尤其是距离上的优势,给红星轧钢厂更多的合作选择。

  去往陕省的程开元和去往颚省的薛直夫还没有回来,但好消息已经传了回来,他们还在火车上。

  不得不说国家太大了,赶路也是一个麻烦事,真要像难韩似的,天气预报只有一个内容:今天夜间全国有雨,交通就真方便了是吧。

  从主办公楼开了办公会议回来,又被丁自贵缠住聊了一会儿。

  是关于跟市里协调工业整合手续的,李学武手头的工作多,李怀德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

  主要的内容昨天都已经谈妥了,现在只需要丁自贵去跟市里跑手续就是了,毕竟他管着厂里的公章。

  丁自贵找他也是询问其中的细节,怕过去之后没搞清楚耽误事。

  当听说轧钢厂要接收至少五万名工人,几百名干部的时候,他也是吓了一跳,想着厂里还过不过日子了。

  养活现在的三万多人都够难得了,还要养五万多人?

  李学武给他解释了,现在只是手续上的工作,手续一确定,三产那边就会开始对应的车间建设。

  盖车间很快,搬运机械也很快,耽误不了多少生产时间。

  兼并其他工厂,自然要承接这些工厂的生产任务。

  而只要完成生产任务,这些工人和干部的工资自然是不用红星厂来负责的,是由市里工业统一管理的。

  就算是红星厂的干部职工工资也不是单纯的独立核算,有多少编制,就从上面申请多少工资拨款。

  超出部分由企业自己负责,有钱你就养,没钱你别招。

  当然了,现在的企业和工厂都是有钱的,所以会有临时工的存在。

  养活这些人多是职工子女或者需要安置的人员,也是作为工厂的实习和补充力量存在。

  那十六家工厂兼并过来的时候是要处理好临时工的遣散或者转正手续问题,不能拖给红星厂处理。

  红星厂也不管对方安排过来的职工是不是临时工,因为这些人的组织关系都不会并进轧钢厂,管那么多干啥,这些人就是来打短工的。

  长则三年,短则两年半,只要新的轧钢厂一落成,这些工人都是要转移走的,甚至这三年时间市里也会陆陆续续抽调走一部分工人安置到其他工厂中去。

  五万人听着多,看着吓人,实际上在调整到三产工业中以后,真正需要红星厂安排到轧钢工业体系内的,也许就一万多人了。

  正符合李学武与刘向前等人沟通的那样,这些人会与轧钢厂的职工一起完成三班倒的生产工作。

  今年轧钢厂一定会再次超额完成上面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

  赚多少钱不确定,但能确定的是这五万人是有能力吃下来的。

  况且这五万人也不是一股脑地塞过来,要等着三产工业那边的车间建设完成,机械设备和技术整合调控后才能开始安置和搬迁工作。

  每个工厂可能都有机加工部门,或者维修部门,或者劳保用品生产部门,这些就不能重复建厂了。

  对应的机械设备、技术储备、工人干部等能在三产工业中找到的,都会被合并到红星厂已有的生产秩序中去。

  找不到对应生产类型的,则是以新的生产车间为基础,整合成为新的三产项目车间。

  红星厂的三产工业是没有工厂结构的,统一归三产管理处管理。

  而下面则实行车间负责制,该生产什么由管理处决定,怎么生产和如何更多的生产则由车间决定。

  这样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直接提升了车间主任的权利,也打通了管理层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壁垒。

  这样做有弊端,那就是结构不够安全和稳定,但有红星厂作为支撑,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

  李学武告诉丁自贵,市里的核心目的是甩掉这些包袱,整合进轧钢厂他们又不会失去工业生产能力。

  但能减轻工业管理压力,同时还能得到一笔资金盘活其他资产。

  重要的是,红星厂答允会帮助市里在三年后重建一个轧钢厂。

  以现在的轧钢厂生产设备为基础,从这五万人中挑选出一部分干部职工培养成为轧钢工人。

  三年后三产工业那边的工人有很大可能统一调进轧钢厂的轻工业和三产工业体系。

  轧钢工业代培养的工人绝大多数会转移至市里新建轧钢厂去。

  红星厂的核心诉求是,这些工人的调配还有空间,到时候厂里调岗的工人和不愿意离京的工人都可以安置过去。

  职业技术学院正好三年后会培养出一批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技术工人。

-->>